游戏天下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波希米亚:神话与放逐

向下

波希米亚:神话与放逐 Empty 波希米亚:神话与放逐

帖子  火花 周三 十二月 16, 2009 9:42 am

某种程度上,“波希米亚”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形容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可以描述为一种流行和时尚,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一种矫揉造作的风格,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一种糜烂和放浪形骸的状态,如此等等。这个词汇的终极泛滥导致了对其意义把握的空缺,总是处于流动状态的能指,让波希米亚的所指意义变得扑朔迷离。我本以为浏览过文化批评家伊丽莎白·威尔逊的专著《波希米亚:迷人的放逐》后能够让我对这个词汇的真实含义和内涵有所确定,但正如在这个“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时代里,奢望抓住一个固定、单一和永恒不变的概念,注定是一场无望的泡影。

波希米亚最初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词汇,指的是捷克中西部的一个地区。从19世纪开始,这个词汇逐渐衍变成为了一个文化和政治上的概念,指称那些渴望过着非传统生活,四处漂泊流浪特立独行或者受到政治迫害被迫流亡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群体。威尔逊在她的这本书中梳理了波希米亚演变过程,并且精细地描述了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她探究这种变化过程的时候,并没有采取常用的编年体方式,而是抓取了波希米亚生活的几个主题,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并且采用了散文化的叙述方式,契合了波希米亚生活的千姿百态的特质,使这本书显得迷人有趣。当然,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也暴露出了某些方面的缺陷,比如波希米亚人的生活其实是永恒地流动的,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如果有共性的话,那就是体现在“波希米亚”这个无所不包的词汇中。因此奢望抓住他们的主题往往比较困难,换句话说,威尔逊用主题研究的方式论述波希米亚人只能彰显出这个群体某一方面的特质。其次,采用主题研究的方式也意味着放弃了编年体的条理清晰的优势,显得杂而混乱,对其意义的把握更难确定。当然,这种混乱很难是说这本书的缺点还是优点,在我看来,甚至可能优点方面更多一些,混乱正是波希米亚的一个特点,我的阅读体验证明了这是一种美妙的混乱。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让一群女波希米亚人在舞台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威尔逊对自身群体的挖掘可谓不遗余力。我们已经习惯了让那些抛妻弃子的艺术家站在了波希米亚舞台的中央,他们生活混乱,作风不堪,女人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玩物,艺术上的缪斯,舞台上的布景,天才上佐证,肉体上的妓女,精神上母亲。但在长久的波希米亚生活中,女人一直是缺席的,很少有人承认她们在波希米亚中的地位有多关键,她们在生活中遭受的特殊困难也是波希米亚生活不为人知的一面。正如威尔逊所言,她们是“波希米亚神话的秘密角落”,对她们的挖掘让波希米亚这幅风情万种的画卷更加绮丽多彩。

其实在这里对波希米亚那种生活过多赘述并无多大意义,无论是贫困、怀旧、犯罪、性爱,特立独行、奇装异服,所有惊世骇俗的行为与波希米亚挂钩的时候,这个背后的神话和传奇都具有了某种虚构的成分。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是谁造就了波希米亚的神话?虚构的传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在现代社会,神话的出现是为现实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到一个假象的解决之道,而波希米亚神话“就是为工业化西方社会中艺术面临的困难寻找一种假想的解决办法。这个神话意在解决艺术与商业和消费社会之间既融合又排斥的关系,并调解艺术需求在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艺术家的天才和优越性观念这两者的关系”。在我看来,这段话正好也解释了为何“波希米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如此泛滥的概念。先锋艺术也好,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也好,最初的出现都是一种艺术家个体行为的表现,而且这种个体行为往往具有日常革命性的特质,即是说,它是一种反叛的行为,是对庸常生活的摒弃,是对无所作为的生活的远距离观照,甚至是一种讽刺和嘲弄。但颇为吊诡的是,正是这种反叛的艺术却受到大众的追捧,商业的青睐,反而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往昔的个体行为成为了大众获得群体认同的意识形态神话,风靡一时。这种波希米亚的辩证法造就了波希米亚的神话,也让这个概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威尔逊在书中分析说:“波希米亚寻找的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和救赎的世俗圣杯神话,在这个神话里,现代工业城市取代了亚瑟王的宫殿。波希米亚首先是一种探索,更多的是对个性的追求,而不是个性本身;波希米亚是乌托邦,而不是具体的所在。”波希米亚的迷人之处不在于它的放逐,而在于它的乌托邦特性。

火花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09-12-13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