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望故乡》的伟大与失败
《天使,望故乡》的伟大与失败
1926年秋天,已经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托马斯·沃尔夫独自一人来到伦敦。那正是他的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候,孤单一人蜗居在异国,没有生活的方向和目的,他甚至根本不知道为何来到这里。这种少年式的清愁和迷惘,在一个个寂静失眠的夜晚积聚起来,总诱使他怀念起了远方的家乡来。这时心中产生的那种巨大、空虚而无力的感情驱使他从床上爬起来,点上灯,打开本子,写下它心中***的怀想:这就是《天使望故乡》创作的由来。
这本书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两年里忧世伤生,总算在他28岁的时候完成了。但当时的沃尔夫默默无名,不认识任何出版家,也不认识什么作家,最后还是通过一个朋友把35万字的手稿试着拿给了一个出版商。几天后,得到了出版商的回答,说这本书过于稚嫩,自传的气息太过于浓厚,而且缺乏熟练的小说技巧,根本不可能出版。受到打击的沃尔夫完全相信了出版商的话,暂时搁置了他的手稿,回到纽约在一所大学教书授业。等这部手稿再次引起出版商的注意已经到了1929年初了,沃尔夫终于签署了这本书的出版合同,并且生平第一次领取了500美元的支票稿酬。接下来的七八月中,他开始和编辑一起整理他的手稿。对沃尔夫来说,本以为写作的那些日子已经是很艰难的时刻了,没想到出版前的这个时期才是他最为惶惑不安的时期,他总会产生一种梦一般的恐惧和虚无飘渺的感觉。本来对一位年轻作家来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应该是最为欣喜的时刻,然而当这个时刻一天天接近了,他开始变得忐忑不安。为了安抚自己的心情,他去找那位合作的编辑,问他能不能预言下这本书会是个什么结局,会招致一些什么样的评论。编辑给他回答稍微安抚了一下他焦躁的心情:这本书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句话和后来发生的情况大致是相符的。作为一个年轻作家的处女作,这本书出版后的销路很可观,而且还收获了评论界的很多赞誉,托马斯·沃尔夫的名字已经广为人知。这些名声和赞誉都是可以预见的,但沃尔夫唯一没有预见到的情况是,这本书会在他的家乡引起轩然大波。
《天使望故乡》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主角尤金·甘特在一座山城里的成长经历都取材于沃尔夫本人的生活经历,即是说,书中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能在他的家乡北卡罗莱纳州的山区小城阿什维尔那里找到原型。在小说后来所出的版本中,沃尔夫专门为此作了一个序言驳斥那种说他的书是自传体小说的说法。他给出的理由是,任何一部严肃的创作都必然是自传体的。他还借用约翰逊博士的话说,一个人为了写一本书可能会把他书房里所有的书全得翻遍,同样地,有个小说家创造他的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就可能得把本镇上的半数的人拿来进行研究。但他的家乡人对这些辩驳根本不买账,接连几个月,平静的山城小镇像炸开了锅一样,人们在一种无比愤怒和仇恨的情绪中翻腾着。书和作者甚至遭到了教会的谴责,街头巷议中都是对他们的诅咒,总之那个小城的整个社交生活都被一种愤怒的叫喊声淹没了。沃尔夫不断地收到一些诋毁和辱骂的匿名信,很多人都威胁说如果敢回到家乡去,他将被杀死。而且他还得到了通知,说他的母亲已经病倒在床,“脸色苍白得像鬼一样”,而且“已永无起床的希望了”。
这是一种非常怪异的情形:一方面,在外界《天使望故乡》的成功已经给沃尔夫赢得了一定的声望和批评家的尊敬;而另一方面,在他的家乡,他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赖和贱民,“我的书为我赢来的欢欣和兴奋,和我的书在我的故乡所引起的痛苦和忧伤交融在了一起”。正是这样一种怪异逼迫着沃尔夫第一次严肃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位艺术家用来创作的素材究竟来自何处?如何才能算是正当地使用了那些素材?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对他使用那种素材的自由应该控制到何种程度呢?
关于小说中描述的那些人物,沃尔夫用了一个比喻很巧妙地说明了情况。一位雕塑家,他找到了某种黏土来进行雕塑,有一个对他找到粘土的那地方十分熟悉的农民跑来看他的工作,对他说:“我知道你这黏土是从什么地方的农田弄来的。”这是一种普通而且正常的反应。如果他对雕塑家说“我知道你所塑造的这个人是谁”就有点太不靠谱了,在沃尔夫的家乡发生的情况正是如此。一切严肃的作品都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这句话并非是说,在使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的时候都可以对号如此,完全属实;而是说,小说中的一切素材和经历都具有人性的特点,贪婪与伟大,卑微与渺小,美丑互现等等。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到人物的真实,觉察到情感的流动,甚至融入其中,辩分不清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这正是小说伟大和成功所在,换句话说,沃尔夫在他的家乡被骂的原因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至今的文学史发展已经证明,《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天才式的作品。它同时具备一切天才的优点和缺点。那种哈姆雷特式的独白,少年维特式的抒情,乔伊斯式的意识流动都证明了沃尔夫的天才源自一种伟大的浪漫主义的传统精髓。而那种最初被出版商不看好的缺点,结构松散,情节冗长拖沓,过于沉迷于自我等等,反而衬托出了这样一个天才真真实实地存在。
沃尔夫在谈到这部书的创造过程时曾说:“我简直不能说那本书是我写出来的。它并非一字字,或一行行,一章章地构成的。它像从火山口冲出的岩浆一样从我的心中冲出。其形成的规模不是每次以千万字作为一个单位,而是以百万字千万字为一单位的。它完全抓住了我,占据了我的整个身心,而在我还没有完成它之前,对我来说,它仿佛已经了结了。一个人的心灵、头脑、肉体和筋骨,那一条生命所具有的那个小小的躯壳是不可能承受,不可能如此强大,如此宽广,足以包容为他的创作所需要的狂乱的风暴的。” 我们阅读的时候也能察觉到从文字的缝隙间漫溢而出的***,一个个色彩绚丽的句子,一段段的毫不厌倦的抒情,都提醒着我们阅读的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文学。对,是净化心灵和渲染***的伟大文学,而不是丑恶的令人讨厌的现实。
这本书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两年里忧世伤生,总算在他28岁的时候完成了。但当时的沃尔夫默默无名,不认识任何出版家,也不认识什么作家,最后还是通过一个朋友把35万字的手稿试着拿给了一个出版商。几天后,得到了出版商的回答,说这本书过于稚嫩,自传的气息太过于浓厚,而且缺乏熟练的小说技巧,根本不可能出版。受到打击的沃尔夫完全相信了出版商的话,暂时搁置了他的手稿,回到纽约在一所大学教书授业。等这部手稿再次引起出版商的注意已经到了1929年初了,沃尔夫终于签署了这本书的出版合同,并且生平第一次领取了500美元的支票稿酬。接下来的七八月中,他开始和编辑一起整理他的手稿。对沃尔夫来说,本以为写作的那些日子已经是很艰难的时刻了,没想到出版前的这个时期才是他最为惶惑不安的时期,他总会产生一种梦一般的恐惧和虚无飘渺的感觉。本来对一位年轻作家来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应该是最为欣喜的时刻,然而当这个时刻一天天接近了,他开始变得忐忑不安。为了安抚自己的心情,他去找那位合作的编辑,问他能不能预言下这本书会是个什么结局,会招致一些什么样的评论。编辑给他回答稍微安抚了一下他焦躁的心情:这本书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句话和后来发生的情况大致是相符的。作为一个年轻作家的处女作,这本书出版后的销路很可观,而且还收获了评论界的很多赞誉,托马斯·沃尔夫的名字已经广为人知。这些名声和赞誉都是可以预见的,但沃尔夫唯一没有预见到的情况是,这本书会在他的家乡引起轩然大波。
《天使望故乡》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主角尤金·甘特在一座山城里的成长经历都取材于沃尔夫本人的生活经历,即是说,书中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能在他的家乡北卡罗莱纳州的山区小城阿什维尔那里找到原型。在小说后来所出的版本中,沃尔夫专门为此作了一个序言驳斥那种说他的书是自传体小说的说法。他给出的理由是,任何一部严肃的创作都必然是自传体的。他还借用约翰逊博士的话说,一个人为了写一本书可能会把他书房里所有的书全得翻遍,同样地,有个小说家创造他的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就可能得把本镇上的半数的人拿来进行研究。但他的家乡人对这些辩驳根本不买账,接连几个月,平静的山城小镇像炸开了锅一样,人们在一种无比愤怒和仇恨的情绪中翻腾着。书和作者甚至遭到了教会的谴责,街头巷议中都是对他们的诅咒,总之那个小城的整个社交生活都被一种愤怒的叫喊声淹没了。沃尔夫不断地收到一些诋毁和辱骂的匿名信,很多人都威胁说如果敢回到家乡去,他将被杀死。而且他还得到了通知,说他的母亲已经病倒在床,“脸色苍白得像鬼一样”,而且“已永无起床的希望了”。
这是一种非常怪异的情形:一方面,在外界《天使望故乡》的成功已经给沃尔夫赢得了一定的声望和批评家的尊敬;而另一方面,在他的家乡,他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赖和贱民,“我的书为我赢来的欢欣和兴奋,和我的书在我的故乡所引起的痛苦和忧伤交融在了一起”。正是这样一种怪异逼迫着沃尔夫第一次严肃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位艺术家用来创作的素材究竟来自何处?如何才能算是正当地使用了那些素材?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对他使用那种素材的自由应该控制到何种程度呢?
关于小说中描述的那些人物,沃尔夫用了一个比喻很巧妙地说明了情况。一位雕塑家,他找到了某种黏土来进行雕塑,有一个对他找到粘土的那地方十分熟悉的农民跑来看他的工作,对他说:“我知道你这黏土是从什么地方的农田弄来的。”这是一种普通而且正常的反应。如果他对雕塑家说“我知道你所塑造的这个人是谁”就有点太不靠谱了,在沃尔夫的家乡发生的情况正是如此。一切严肃的作品都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这句话并非是说,在使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的时候都可以对号如此,完全属实;而是说,小说中的一切素材和经历都具有人性的特点,贪婪与伟大,卑微与渺小,美丑互现等等。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到人物的真实,觉察到情感的流动,甚至融入其中,辩分不清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这正是小说伟大和成功所在,换句话说,沃尔夫在他的家乡被骂的原因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至今的文学史发展已经证明,《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天才式的作品。它同时具备一切天才的优点和缺点。那种哈姆雷特式的独白,少年维特式的抒情,乔伊斯式的意识流动都证明了沃尔夫的天才源自一种伟大的浪漫主义的传统精髓。而那种最初被出版商不看好的缺点,结构松散,情节冗长拖沓,过于沉迷于自我等等,反而衬托出了这样一个天才真真实实地存在。
沃尔夫在谈到这部书的创造过程时曾说:“我简直不能说那本书是我写出来的。它并非一字字,或一行行,一章章地构成的。它像从火山口冲出的岩浆一样从我的心中冲出。其形成的规模不是每次以千万字作为一个单位,而是以百万字千万字为一单位的。它完全抓住了我,占据了我的整个身心,而在我还没有完成它之前,对我来说,它仿佛已经了结了。一个人的心灵、头脑、肉体和筋骨,那一条生命所具有的那个小小的躯壳是不可能承受,不可能如此强大,如此宽广,足以包容为他的创作所需要的狂乱的风暴的。” 我们阅读的时候也能察觉到从文字的缝隙间漫溢而出的***,一个个色彩绚丽的句子,一段段的毫不厌倦的抒情,都提醒着我们阅读的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文学。对,是净化心灵和渲染***的伟大文学,而不是丑恶的令人讨厌的现实。
都市-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09-12-1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