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恩特斯:抒情与思辨之间
富恩特斯:抒情与思辨之间
一直以来,我对拉丁美洲作家群有一个从阅读中获得的直观印象:我们以为在谈论作家的某部作品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却往往是藏在作品背后的那个人。当然这种粗疏的印象还是过于主观了,马尔克斯算是其中一个例外,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百年孤独》的伟大灵韵带给我们的震撼至今仍未消散,另外也是马尔克斯此后再也没有写出如此神奇作品的缘故。但是这种例外并没有改变我对拉丁美洲作家的观感,尤其是对至今仍活跃在世界文坛的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他的这部2000年的新作《墨西哥的五个太阳》更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
20世纪60年代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中,公认的有四位代表作家和作品,即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略萨的《城市与狗》(1963)、科塔萨尔的《跳房子》(1963)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而拉开这一震惊世界文坛的文学现象序幕的正是富恩特斯,因为早在1958年,他就发表了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要小看这部长篇处女座,很多人认为就是这部作品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美洲小说国际化,富恩特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美学,并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引起了众多作家争先恐后地效仿。当然,《最明净的街区》并不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也不是——你马上就会知道我为何说“谈论作家作品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却是作品背后的那个人”的原因了。你不得不佩服富恩特斯旺盛的创作生命力,2000年七十多岁的高龄仍然笔耕不辍,2009年已经过了八十岁,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作家候选人。对于这样的作家,没有一部作品能够是他的代表作,你可以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之多之厚重令人咋舌——你也可以说,只有他的一生才是他生命中最为完美的代表作。当我们面对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时候总觉得那不是他完整的生命,所以我们只有谈论藏在作品背后的那个完整的人。
但是如果让我选一本富恩特斯生命中“不完美”的代表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本新作《墨西哥的五个太阳》。哦,对了,差点忘了解释,说这本书是他的新作并不是很恰当,从体裁上看,它其实是一本小说自选集。但这本选集“选”得如此用心良苦,如此匠心独运,如此浑然天成,如此新意盎然,以至于我不得不把它看作是富恩特斯的一本新作,而且是迄今为止最据代表性的作品。更何况,如果仅仅是一本与其他作家的小说自选集一样的形式,富恩特斯不会在序言中特意指出他的本意是想通过本书追寻墨西哥的起源和历史:墨西哥的历史从何开始?是从农业开始的吗?是从神话开始的吗?在墨西哥是谁说出了第一个词?墨西哥是在与世隔绝中诞生的吗?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成为了这部样式独特的小说遴选作品的标准。也正是这些急迫而焦虑的追问构成了富恩特斯小说中的宏大叙事,史诗般的抒情,哲人般的思辨。抒情和思辨的交织,纪实和虚构的相融,历史和现实的对接,让这本书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大气魄。
有评论者曾把富恩特斯和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作比较,盖因其有些夸张的抒情。但其中有所不同的是,沃尔夫的抒情大都是少年维特式的自怨自艾,过多偏于自我和自恋;而富恩特斯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阳刚之气的抒情,不是面对自我,而是国与家,仇与恨,甚至是一个罪恶的灵魂。书里很典型的篇章是选自《最明净的地区》中“我叫伊克斯卡·西恩富戈斯”的一个段落,尤其开篇就掷地有声:“我叫伊克斯卡·西恩富戈斯。我出生在墨西哥城,也住在这里。这不重要。在墨西哥,没有悲剧:一切都会变成耻辱。耻辱,我的血液像龙舌兰的刺一样将我扎痛。耻辱,我日渐恶化的瘫痪将所有的朝霞都染成凝血的颜色……”这种抒情仿佛憎恨和厌恶,仿佛用尽力气对丑恶的社会进行宣判,仿佛对历史现实感无法言喻的痛恨。而这种强有力的抒情如果没有思辨的中和很可能会堕入一种小说中毫无节制的陈词滥调。富恩特斯小说中思辨性特征同样明显,很有趣的例子就是,在这本小说中,富恩特斯不时选几篇自己的评论文章作为小说情节的陪衬,而且从序言到结语都是以一种评介的方式融入的:思辨性是这本小说不可忽视的特征。富恩特斯的小说不止一次这样写。他不像马尔克斯,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折射整个时代。他不满足于这种细微处见精神的书写,他想极力写尽墨西哥的一切,包括它的现在和过去,神话和历史,革命和斗争,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这种囊括一切的雄心贯穿这部书的始终,让它具有了一种统一性和完整性,令其更像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
富恩特斯是一位历史感极强的作家,也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对墨西哥本土历史的痴迷让他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有时候对历史过于迫切的追问也容易造成读者对其作品的隔膜,毕竟我们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表露出的文学特质,而不是因为他重述了墨西哥的历史和神话。
20世纪60年代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中,公认的有四位代表作家和作品,即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略萨的《城市与狗》(1963)、科塔萨尔的《跳房子》(1963)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而拉开这一震惊世界文坛的文学现象序幕的正是富恩特斯,因为早在1958年,他就发表了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要小看这部长篇处女座,很多人认为就是这部作品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美洲小说国际化,富恩特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美学,并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引起了众多作家争先恐后地效仿。当然,《最明净的街区》并不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也不是——你马上就会知道我为何说“谈论作家作品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却是作品背后的那个人”的原因了。你不得不佩服富恩特斯旺盛的创作生命力,2000年七十多岁的高龄仍然笔耕不辍,2009年已经过了八十岁,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作家候选人。对于这样的作家,没有一部作品能够是他的代表作,你可以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之多之厚重令人咋舌——你也可以说,只有他的一生才是他生命中最为完美的代表作。当我们面对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时候总觉得那不是他完整的生命,所以我们只有谈论藏在作品背后的那个完整的人。
但是如果让我选一本富恩特斯生命中“不完美”的代表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本新作《墨西哥的五个太阳》。哦,对了,差点忘了解释,说这本书是他的新作并不是很恰当,从体裁上看,它其实是一本小说自选集。但这本选集“选”得如此用心良苦,如此匠心独运,如此浑然天成,如此新意盎然,以至于我不得不把它看作是富恩特斯的一本新作,而且是迄今为止最据代表性的作品。更何况,如果仅仅是一本与其他作家的小说自选集一样的形式,富恩特斯不会在序言中特意指出他的本意是想通过本书追寻墨西哥的起源和历史:墨西哥的历史从何开始?是从农业开始的吗?是从神话开始的吗?在墨西哥是谁说出了第一个词?墨西哥是在与世隔绝中诞生的吗?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成为了这部样式独特的小说遴选作品的标准。也正是这些急迫而焦虑的追问构成了富恩特斯小说中的宏大叙事,史诗般的抒情,哲人般的思辨。抒情和思辨的交织,纪实和虚构的相融,历史和现实的对接,让这本书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大气魄。
有评论者曾把富恩特斯和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作比较,盖因其有些夸张的抒情。但其中有所不同的是,沃尔夫的抒情大都是少年维特式的自怨自艾,过多偏于自我和自恋;而富恩特斯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阳刚之气的抒情,不是面对自我,而是国与家,仇与恨,甚至是一个罪恶的灵魂。书里很典型的篇章是选自《最明净的地区》中“我叫伊克斯卡·西恩富戈斯”的一个段落,尤其开篇就掷地有声:“我叫伊克斯卡·西恩富戈斯。我出生在墨西哥城,也住在这里。这不重要。在墨西哥,没有悲剧:一切都会变成耻辱。耻辱,我的血液像龙舌兰的刺一样将我扎痛。耻辱,我日渐恶化的瘫痪将所有的朝霞都染成凝血的颜色……”这种抒情仿佛憎恨和厌恶,仿佛用尽力气对丑恶的社会进行宣判,仿佛对历史现实感无法言喻的痛恨。而这种强有力的抒情如果没有思辨的中和很可能会堕入一种小说中毫无节制的陈词滥调。富恩特斯小说中思辨性特征同样明显,很有趣的例子就是,在这本小说中,富恩特斯不时选几篇自己的评论文章作为小说情节的陪衬,而且从序言到结语都是以一种评介的方式融入的:思辨性是这本小说不可忽视的特征。富恩特斯的小说不止一次这样写。他不像马尔克斯,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折射整个时代。他不满足于这种细微处见精神的书写,他想极力写尽墨西哥的一切,包括它的现在和过去,神话和历史,革命和斗争,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这种囊括一切的雄心贯穿这部书的始终,让它具有了一种统一性和完整性,令其更像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
富恩特斯是一位历史感极强的作家,也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对墨西哥本土历史的痴迷让他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有时候对历史过于迫切的追问也容易造成读者对其作品的隔膜,毕竟我们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表露出的文学特质,而不是因为他重述了墨西哥的历史和神话。
都市-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09-12-1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