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天下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荒野侦探》:一部虚构的精神自传

向下

《荒野侦探》:一部虚构的精神自传 Empty 《荒野侦探》:一部虚构的精神自传

帖子  都市 周三 十二月 16, 2009 9:32 am

也难怪总有评论家认为《荒野侦探》是罗贝托·波拉尼奥向美国“垮掉的一代”致敬之作,无论从小说中描述的众多墨西哥诗人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还是从波拉尼奥本身的写作姿态来看,这部小说都很类似于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和《在路上》。从此也不难探知为何《荒野侦探》的美国版本一出就颇受追捧,波拉尼奥被誉为拉美文学的“垮掉的一代”了。某种程度上,《荒野侦探》在北美的畅销迎合了现时代人们的怀旧情结,尤其在这种金融危机导致人心惶惶的年代,更导致对那个自由不羁的六十年代的向往;另外一层原因,它同时也填补了读者长时期以来对拉美文学言必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审美疲劳所引发的情感真空。

可惜的是,斯人已逝,波拉尼奥生前没有看到他的两部作品《荒野侦探》和《2666》在北美引发的阅读热潮,更没有机会对世人的误读作出任何的辩解。据说2003年波拉尼奥因肝病去世之前曾预言“我的名声在死后”,这与其说是一句玩笑,倒不如说是一句愤慨之语更为恰当。他去世的时候不过五十岁,对一个作家来说正是蒸蒸日上的创作高峰期,而且他的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浪生涯和诗歌写作中度过,一如他书中的那些个本能现实主义诗人。二十多年间,他做过洗碗工、服务生、码头装卸工、垃圾处理工、夜间看门员、季节性短工、接待员等,并一度染上毒瘾。他正式开始创造小说的时候已经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而且那时他已获知了自己身患肝病,时日无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诱发了写作,让他短短的时期内书写完成了十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呢?尤其考虑到《荒野侦探》长达六百多页以及《2666》将近千页的篇幅,这种瞬间爆发而出的旺盛的写作能力让人惊叹不已。

波拉尼奥的野心不只如此。以近期中文版的《荒野侦探》为例,他就是地下有知估计也不会乐意被那些评论家追捧为拉美版的“垮掉的一代”。波拉尼奥生前就是一个永恒的叛逆者,藐视任何传统,喜欢独辟蹊径。对大众视界中拉美文学,他一向鄙弃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看不上那些已经被摆放在神殿中的经典作家,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巴尔加斯·略萨,尤其是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时常加以贬低,如临大敌。也许,面对这种情形,评论家会搬出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说波拉尼奥的这种话语实属正常,是面对前辈作家所产生的压力的正常反应。但他同时也有心仪的前辈作家,比如他贬低以上作家的同时,会对科塔萨尔和博尔赫斯大家赞赏。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流露在《荒野侦探》中也时有反映。窃以为,波拉尼奥的书写语言风格颇有博尔赫斯的理性书写色彩,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语言的形而上色彩,书卷气十足。而小说中刻意的结构主义安排,打乱时序,扰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更是明显借鉴了科塔萨尔的小说的写法。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小说结构的安排,让波拉尼奥与追求自动化写作的凯鲁亚克区分开来。

《荒野侦探》被奇特地分为了三部分: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其实一个整体,是由十七岁的诗人胡安·加西亚·马德罗的日记构成,讲述了偶然机缘之下加入本能现实主义诗歌团体,并与其中的两位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交往的故事。但这个完整的部分一分为二,被第二部分“荒野侦探”分割开来。无论从第二部分的名字,还是从它占据整书的三分之二的字数上看,它都应该是这部小说的重心了。但从内容看,这部分显得杂乱无章,无头无序,繁复异常。它读起来几乎不像小说,反倒更像几百页的采访记录。这部分开始就是一位莫名其妙的隐居幕后的人物,他从1976年至1996年,花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采访了世界各地几十位与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及阿图罗?贝拉诺有过交往的各色人等。这些谈话者当中既有“本能现实主义”这个诗歌团体的成员和朋友,也有墨西哥出版社和杂志的编辑、诗人的情人们、国外(美国、法国和英国)的诗人、形形色色的流浪者、妓女、罪犯……正是通过这些不同阶层的人的描述,一点点拼凑出了诗人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的那种自我放逐式的生活状态。这些谈话无疑显得混乱、复杂和矛盾,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日益诠释出的两个孤独的身影,两个为了诗歌而远走他乡,苦苦寻觅诗歌精神的乌托邦者。不消说,经过残酷的现实一点点撞击,当理想主义的***慢慢耗尽,小说的基调写到最后已经由开始的轻松和戏谑悄然变成了讥诮、悲怆和疯狂。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在第三部分,也是小说即将结尾的时刻,胡安·加西亚·马德罗、乌里塞斯·利马和阿图罗·贝拉诺一行人等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诗歌之母塞萨雷亚·蒂纳赫罗时,她正和几个妇女一起在洗衣房的水槽边上浣洗衣物。这时,波拉尼奥那种不动声色地描述的残酷感迎面而来:“塞萨雷亚站在中间,我们立刻认出了她。从后面看过去,她俯身对着洗衣槽,毫无诗意可言。她犹如一块岩石或者一头大象。”三人遭受了重创一般,丝毫没有想到他们心目中的诗歌之神已经是如此庸常“我望着利马,他已经不笑了。贝拉诺挤着眼,好像里面钻进了一粒沙子……我记得此后他就沉默不语了”。在我看来,小说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结束了,理想幻灭有如冷水泼头,没想到波拉尼奥笔锋一转一个巨大的象征和隐喻事件发生了,诗人们甚至还没来得及与塞萨雷亚交谈就深陷一场争斗和枪战之中,最终,他们的诗歌和精神上的母亲中枪身亡——一个猝不及防的反讽,一个令我们手足无措的结尾。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荒野侦探》看作是波拉尼奥的精神自传,他大半生的自我放逐式的流浪和诗人生涯为这部迷人的小说提供了充足的证词。当然了,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虚构的作品也有可能是真实的,波拉尼奥动用了各种叙事技巧(日记和访谈等),糅合了真实人物和虚假人物,制造出了一种文学中的真实效果,从而展现了这部小说魅力的极致所在。

都市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09-12-13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