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深处的忧虑
大学深处的忧虑
谈论美国高等教育,总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一个人: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哈钦斯1929年入主芝加哥大学,当时他才30岁,是美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同时还是一位激发公众想象力的教育家。1936年他发表了《高等教育在美国》旋即引起了一场关于大学教育的大讨论。他在文中对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他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走入歧途,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哈钦斯大声疾呼,大学这样下去将根本丧失“大学的理念”只能成为乱七八糟的大杂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后做了八百多场的公开演讲,为大学课程中经典作品中的中心地位辩护,为哲学至关重要的作用辩护。他认为在一个专门化,学术训练加强化和分门别类化的时代中,哲学已经受到腐蚀。在哈钦斯的理念看来,大学应当成为那些在人文学科方面接受博雅训练的思想家的乐园。但哈钦斯所提出的这种通识教育理念在当时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强烈批判和反对的声音就是来自内部,当时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他们认为哈钦斯的通识教育计划简直是“发神经”,认为他是传统主义、复古主义,想要把现代大学倒退回中世纪的学院。
近期读一本同样是论述美国高等教育的书:《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的高等教育》,作者索尔斯坦·凡勃伦,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应该提及的是,这本书写于90年前,也就是说,在哈钦斯提出他的通识教育理念之前,凡勃伦已经注意到了美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尤其从一个经济学家敏锐的角度觉察出商业价值观对大学教育的侵蚀和颠覆。很有意思的是,凡勃伦本人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他拿到的是哲学博士学位,但因为找不到工作,他几年之后不得不重新考取经济学学位,最终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估计这种体验让凡勃伦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商业化趋势更有切身之痛,所以在书中为美国大学“以学术为志业”的倾向辩护。书共分为八章,除了序言和最后一章的比较,其余部分基本都是论述商业价值观对大学层层面面的腐蚀。尤其第一章中对大学董事会的分析,让人触目惊心。其间,凡勃伦提到这样一个论点非常值得注意:他认为即使商人控制了大学董事会,在从商业化的角度看,大学教育是成功了,但是这种成功与高等教育本身是不相关的。因为大学教育无法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无法用一种短期的可计量化的立竿见影的标准来衡量学术的价值。这种观点的提出看来是颇为无奈的,因为面对商业价值观对大学教育的侵蚀和控制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如何在这种商业大潮中守住学术价值的底线是一个很需要认真的对待的问题。而且对这种底线的坚持已经不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的问题,把以上文字中的“美国”换成“中国”,同样成立。
近期国内有两件关于高等教育的“丑闻”值得注意,这就是著名的“常凯申”事件和大学校长的抄袭事件。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其学术著作中,将蒋介石的英文名字“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而且这位王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俄罗斯,后任教于清华大学,本来是响当当的学术履历,可惜如此低劣的学术水平和素养让人疑虑。而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被指认论文抄袭后,做出的辩解更让人哭笑不得,他声称论文是学生抄袭的,他只负责署名推荐发表。事实上,国内学术界中关于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已经不让人觉得新鲜了,但是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涉及的到的大学教育让人无法坦然视之,北大、清华、留学、教授、校长等等,这些词汇的出现已经预示了此次事件的重要性,我们甚至可以断定它已经超越了我们以上提到的学术的道德底线。北大清华一直被誉为国内所有大学的象征,是一个衡量其他大学优劣高下的标杆,而大学校长是一个大学金字塔的顶尖人物,但是他们所表露出的这种低级无知的学术素养让中国的大学教育又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如果对照《学与商的博弈》中提到的论点,在读过凡勃伦的这本书之后,掩卷之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忧虑得到了活生生的验证,中国的大学已经开始沦陷。
近期读一本同样是论述美国高等教育的书:《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的高等教育》,作者索尔斯坦·凡勃伦,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应该提及的是,这本书写于90年前,也就是说,在哈钦斯提出他的通识教育理念之前,凡勃伦已经注意到了美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尤其从一个经济学家敏锐的角度觉察出商业价值观对大学教育的侵蚀和颠覆。很有意思的是,凡勃伦本人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他拿到的是哲学博士学位,但因为找不到工作,他几年之后不得不重新考取经济学学位,最终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估计这种体验让凡勃伦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商业化趋势更有切身之痛,所以在书中为美国大学“以学术为志业”的倾向辩护。书共分为八章,除了序言和最后一章的比较,其余部分基本都是论述商业价值观对大学层层面面的腐蚀。尤其第一章中对大学董事会的分析,让人触目惊心。其间,凡勃伦提到这样一个论点非常值得注意:他认为即使商人控制了大学董事会,在从商业化的角度看,大学教育是成功了,但是这种成功与高等教育本身是不相关的。因为大学教育无法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无法用一种短期的可计量化的立竿见影的标准来衡量学术的价值。这种观点的提出看来是颇为无奈的,因为面对商业价值观对大学教育的侵蚀和控制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如何在这种商业大潮中守住学术价值的底线是一个很需要认真的对待的问题。而且对这种底线的坚持已经不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的问题,把以上文字中的“美国”换成“中国”,同样成立。
近期国内有两件关于高等教育的“丑闻”值得注意,这就是著名的“常凯申”事件和大学校长的抄袭事件。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其学术著作中,将蒋介石的英文名字“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而且这位王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俄罗斯,后任教于清华大学,本来是响当当的学术履历,可惜如此低劣的学术水平和素养让人疑虑。而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被指认论文抄袭后,做出的辩解更让人哭笑不得,他声称论文是学生抄袭的,他只负责署名推荐发表。事实上,国内学术界中关于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已经不让人觉得新鲜了,但是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涉及的到的大学教育让人无法坦然视之,北大、清华、留学、教授、校长等等,这些词汇的出现已经预示了此次事件的重要性,我们甚至可以断定它已经超越了我们以上提到的学术的道德底线。北大清华一直被誉为国内所有大学的象征,是一个衡量其他大学优劣高下的标杆,而大学校长是一个大学金字塔的顶尖人物,但是他们所表露出的这种低级无知的学术素养让中国的大学教育又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如果对照《学与商的博弈》中提到的论点,在读过凡勃伦的这本书之后,掩卷之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忧虑得到了活生生的验证,中国的大学已经开始沦陷。
思维- 帖子数 : 11
注册日期 : 09-12-1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